res-agriculture.png智慧农业

破除认知误区:安徽省以墒情监测为核心,践行真正的节水农业

面对水资源短缺及对节水农业的普遍误解,安徽省将土壤墒情监测作为发展节水农业的核心。通过大规模部署“智墒”等自动化监测设备,构建覆盖全省的监测网络,安徽省成功摆脱了仅重工程、轻农艺的传统模式。基于实时、精准的墒情数据,该省因地制宜地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实现了科学灌溉决策,有效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真正的节水农业和未来的数字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布日期:2020-01-24

节水农业就是节水灌溉?看安徽省如何践行真正的节水农业?

安徽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相对短缺,农业用水占全省用水量的6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和供水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当前和今后全省农业生产乃至全省经济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广抗旱节水技术,全省节水农业工作有了较快发展,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求矛盾。

节水农业认知

安徽省在节水农业落地执行过程中,发现对于节水农业的认识,各地仍存在典型的认知偏差。

  • 重灌溉轻效果。 将节水农业简单理解为节水灌溉,忽视了节水技术和水肥互作对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节省人工的重大作用。
  • 重工程轻农艺。 认为节水农业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减少输送水工程中的渗漏等损失,缺乏将节水与田间作物水分管理联系起来的意识,偏离了提高农业水资源生产效率的根本目标。
  • 重技术措施轻墒情监测。 认为节水农业主要是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忽视了土壤墒情监测是农田作物科学合理用水管理的前提和依据,以至于部分地区还存在墒情监测盲区。

真正的节水农业一定要重视田间作物水分数据,墒情监测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了解农田土壤墒情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农作物需水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指导农业科学灌溉和推广农田节水技术的科学依据,更是做好农业抗旱防灾减灾的基础和保障。

践行节水农业

摸清认知偏差,除了积极引导大家更新观念,克服认识上的误区,安徽省在行动上更是明确了墒情监测对于发展节水农业的重要地位;全力完善全省墒情监测体系,每10万亩布设1个监测点(每个县不少于3个)。

640 (75).jpeg

智墒在墒情监测点现场

在墒情设备的选择上,响应农业部最新要求,新建墒情监测点全部采用墒情自动监测设备。通过试验数据对比的方式,选择智墒在内的墒情自动监测设备,满足移动、固定不同监测方式下的不同深度墒情监测需求,监测数据可自动、同步上传到“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数据平台。

基于墒情监测数据,全省因地制宜探索建立不同的节水模式,特别是粮食功能生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護区。

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区域,依据土壤墒情监测结果,科学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作物布局,重点推广基于喷灌、滴灌、渗灌、测墒灌溉等水肥一体化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640 (76).jpeg 墒情监测现场

粮食作物主推固定喷灌式水肥一体化技术,以有机无机复混肥替代部分化肥作基肥,基于土壤墒情数据,准确把握作物需水需肥关键期;在作物需水需肥关键期进行叶面追肥,最大程度发挥水肥互作效应,真正实现节水、节肥、节工和提质增效。

动态监测土壤墒情,不仅为安徽省节水农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也是提升种植业信息化水平,未来实现数字农业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