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墒天圻已为云南省特色作物需水试验工作超过350000个小时
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利用“智墒”土壤墒情和“天圻”气象观测物联网设备,构建了覆盖全省多个特色作物试验站的大数据监测网络。该系统已稳定运行超过35万小时,通过实时、连续地采集土壤水分、气象等关键数据,为精确掌握水稻、柑橘、番茄等作物的需水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指导农户精细化灌溉、测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有力推动了云南省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
各灌溉试验站依托专业种植大户(企业)或农户建设,观测手段充分根据大数据概念,采用物联网和云技术。通过智墒测土壤墒情和天圻气象观测设备,实时观测田间不同计划湿润层的墒情和试验场气温、降水、风速、蒸散量等观测数据(观测记录频次为1小时),并同步上传到云服务器。
项目单位: 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项目意义:
-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
- 促进全省灌溉排水工程科学规划设计、管理与运行
-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生态灌区建设
项目概况:
各灌溉试验站依托专业种植大户(企业)或农户建设,观测手段充分根据大数据概念,采用物联网和云技术。通过智墒测土壤墒情和天圻气象观测设备,实时观测田间不同计划湿润层的墒情和试验场气温、降水、风速、蒸散量等观测数据(观测记录频次为1小时),并同步上传到云服务器。
观测人员通过E生态数据官网和E生态微信公众号实时查看分析数据,得到作物当天的作物需水量,提高了用水效率和用水定额观测的效率。
现有的观测技术将为指导种植农户进行合理灌溉提供了数据支持。华宁新街柑橘公司和建水葡萄种植企业已利用试验站观测数据进行灌水和施肥。另外,对作物长势和物候利用自动延迟拍摄系统进行观测(8:00-20:00,每小时自动拍照1次),以期合理掌握作物关键需水阶段。
并且智墒、天圻能实现10个观测点24小时连续监测,设备不需要标定即可获得准确的数据,减少了人力投入;为云南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提供数据支撑,能进一步掌握云南特色作物的需水规律。
项目进展
目前,云南省已完成2015年和2016年度水稻、番茄、柑橘、玉米、毛豆等作物的观测试验工作,2017年度小春大蒜、蚕豆等作物的需水试验正在开展;两个年度观测成果已经整理分析,初步形成番茄、柑橘、玉米等主要作物的年度灌溉定额等成果。昆明市的试验观测成果已运用到昆明市2015、2016年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中,在近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农业用水效率)考核中也收到了较好效果。
项目监测点建设
腾冲观测点
- 观测点位置: 位于曲石镇
- 观测作物: 水稻,油菜
- 观测项目: 田间水位(HOBO水位计,10分钟);气温、风速、降雨、相对湿度,辐射,土壤含水量(10-60cm)
大理观测点
- 观测点位置: 位于喜州镇
- 观测作物: 水稻,油菜
- 观测项目: 田间水位(HOBO水位计,10分钟);气温、风速、降雨、相对湿度,辐射,土壤含水量(10-60cm)
平远灌区观测点
曲靖灌区观测点
- 观测点位置: 三叉镇
- 观测作物: 水稻,蚕豆
- 观测项目: 田间水位(HOBO水位计,10分钟);气温、风速、降雨、相对湿度,辐射,土壤含水量(10-60cm)
勐海灌区观测点
- 观测点位置: 勐海镇
- 观测作物: 水稻
- 观测项目: 田间水位(HOBO水位计,10分钟);气温、风速、降雨、相对湿度,辐射,土壤含水量(10-60cm)
元谋观测点
- 观测点位置: 元马镇,苴林
- 观测作物: 番茄、玉米、豆类,火龙果,凤梨释迦,青枣
- 观测项目: 气温、风速、降雨、相对湿度,辐射,土壤含水量(10-60cm),作物长势拍摄
番茄6号小区土壤墒情变化
火龙果土壤墒情变化
华宁观测点
- 观测点位置: 华宁县,盘溪镇
- 观测作物: 柑橘
- 观测项目: 气温、风速、降雨、相对湿度,辐射,土壤含水量(10-60cm)
建水观测点
葡萄膜下滴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