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特色农业灌溉试验情况简介
为支持农业水资源的高效管理与定额修订,云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自2014年起在全省建立了17个特色农业灌溉试验站。该项目利用物联网和云技术,通过智能墒情和气象设备实时监测作物需水关键数据,为水稻、柑橘、玉米等多种特色作物的科学灌溉提供数据支持。目前,试验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部分地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中,并计划在未来进一步扩大观测网络,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
为贯彻落实农业用水效率考核和农业用水的定额管理,云南省水科院开展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需水试验和水肥高效利用相关项目,项目的开展将为云南省水资源农业用水管理、灌溉水利用系数考核和每 5 年《云南省用水定额》修订中的农业用水定额、水价改革等水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一、试验站点建设概况
2014 年以来,云南省水科院结合滇中、滇东南、滇西北和滇西南农业灌溉用水分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围绕水资源管理等相关工作,在省科技计划项目、省级水资源费项目和省水利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先后完成了 17 个特色粮经作物需水试验站点,其中水旱轮作试验站点 10 个,旱作试验站点 7 个,各试验站点的分布和作物观测种类见附表和附图。
云南省特色作物需水试验试验站点空间分布图
二、试验点观测及运行
各灌溉试验站依托专业种植大户(企业)或农户建设,观测手段充分根据大数据概念,采用物联网和云技术。
通过云智能墒情和气象观测设备,实时观测田间不同计划湿润层的墒情和试验场气温、降水、风速、蒸散量等观测数据(观测记录频次为 1 小时),并同步上传到云服务器。
观测人员通过互联网和微信可实时查看分析数据,得到作物当天的作物需水量,提高了用水效率和用水定额观测的效率。现有的观测技术将为指导种植农户进行合理灌溉提供了数据支持。华宁新街柑橘公司和建水葡萄种植企业已利用试验站观测数据进行灌水和施肥。
另外,对作物长势和物候利用自动延迟拍摄系统进行观测(8:00-20:00,每小时自动拍照 1 次),以期合理掌握作物关键需水阶段。
目前,其已完成 2015年和 2016 年度水稻、番茄、柑橘、玉米、毛豆等作物的观测试验工作,2017 年度小春大蒜、蚕豆等作物的需水试验正在开展;两个年度观测成果已经整理分析,初步形成番茄、柑橘、玉米等主要作物的年度灌溉定额等成果。
昆明市的试验观测成果已运用到昆明市 2015、2016 年度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中,在近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农业用水效率)考核中收到了较好效果。
三、后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围绕水资源严格管理、农村水利改革等工作,后续将结合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布局和大型灌区分布,布设高山洋芋、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金沙江干热河谷等水资源效益明显的区域建设作物灌溉试验观测点,逐步构建集云技术和“互联网+”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用水效率和灌溉试验观测网络体系。依托该观测网络体系,不断推进云南区域特色作物需水试验观测及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开展各类灌区有效水利用系数的现场监测及分析测算;
开展滴灌、喷灌等不同高效节水灌溉模式下的用水效率监测与节水效果的评估;
并逐步开展微润灌、自动灌溉控制、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新技术示范和推广。
云南省特色作物需水试验智能数据平台页面
嵩明作物需水试验站
曲靖灌区作物需水试验站
建水粮经作物需水试验站
建水葡萄需水试验站
华宁柑桔需水试验站
大理作物需水综合试验站
平远灌区作物需水试验站
腾冲作物需水试验站
勐海灌区作物需水试验站
普洱茶叶需水试验站
盈江灌区作物需水试验站
丽江作物需水试验站点
元谋热区蔬菜需水试验站